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典籍,提升文化素养。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。这里整理了150个常见的文言词语,并附上解释,希望能帮助大家轻松入门,畅游文言文的世界。
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速查
词语 | 解释 | 词语 | 解释 | 词语 | 解释 | 词语 | 解释 | 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之 | 的;代词 | 其 | 他的;大概 | 而 | 并且;就 | 以 | 用;认为 | 于 | 在;到 |
焉 | 哪里;句末语气词 | 乎 | 吗;疑问语气词 | 也 | 也;语气词 | 者 | …的人/事/物 | 乃 | 于是;竟然 |
若 | 如果;像 | 为 | 是;做 | 因 | 因此;凭借 | 则 | 那么;就 | 遂 | 于是;就 |
既 | 已经 | 亦 | 也 | 即 | 就是 | 皆 | 都;全 | 莫 | 没有谁 |
甚 | 很;非常 | 故 | 所以;老朋友 | 夫 | 那;丈夫 | 盖 | 大概;原来 | 耳 | 罢了 |
哉 | 语气词 | 矣 | 语气词 | 与 | 和;给 | 诸 | 众;之于 | 何 | 什么;怎么 |
安 | 哪里;怎么 | 孰 | 哪个;谁 | 胡 | 为什么 | 奚 | 什么;哪里 | 曷 | 什么 |
恶 | 怎么 | 易 | 容易;改变 | 谢 | 道歉;推辞 | 顾 | 回头看;拜访 | 但 | 只;不过 |
但见 | 只看见 | 徒 | 仅仅;徒劳 | 唯 | 只有 | 惟 | 只有 | 斯 | 这;就 |
诚 | 实在;的确 | 苟 | 如果;苟且 | 窃 | 私下;谦词 | 俱 | 全;一起 | 或 | 有的;或许 |
遂 | 于是 | 既而 | 不久 | 俄而 | 不久 | 已而 | 不久 | 向之 | 从前 |
尝 | 曾经 | 方 | 正当;刚刚 | 将 | 将要;带领 | 欲 | 想要 | 且 | 暂且;并且 |
及 | 到;赶上 | 乃尔 | 这样 | 尔 | 你;如此 | 何乃 | 怎么 | 宁 | 难道;宁愿 |
庸 | 难道;用 | 岂 | 难道 | 讵 | 难道 | 固 | 本来;坚固 | 果 | 果然;果断 |
曾 | 曾经;竟然 | 竟 | 竟然;最终 | 卒 | 最终;士兵 | 终 | 最终;始终 | 俄 | 忽然 |
漫 | 随便;水漫过 | 徒 | 白白地;只 | 诚然 | 实在 | 素 | 向来;白色 | 盖 | 遮盖;大概 |
唯独 | 只有 | 顾 | 只是 | 遽 | 立即 | 卒然 | 突然 | 倏忽 | 忽然 |
忽 | 忽然 | 顷刻 | 片刻 | 须臾 | 片刻 | 少顷 | 一会儿 | 良久 | 很久 |
既望 | 农历每月十六日 | 朔 | 农历每月初一 | 望 | 农历每月十五日 | 晦 |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| 旦 | 早晨 |
暮 | 傍晚 | 夙 | 早 | 晨 | 早晨 | 昏 | 黄昏 | 晓 | 天明 |
夕 | 傍晚 | 既夕 | 昨天 | 曩 | 过去 | 昔 | 过去 | 古 | 古代 |
今 | 现在 | 迨 | 等到 | 至 | 到 | 当 | 应当;担任 | 属 | 隶属;嘱托 |
致 | 表达;招致 | 疾 | 疾病;痛恨 | 益 | 更加;好处 | 稍 | 稍微 | 复 | 又;回复 |
数 | 屡次;计算 | 亟 | 屡次;急速 | 骤 | 屡次;突然 | 咸 | 都;全 | 稍稍 | 渐渐地 |
恂恂 | 谨慎小心 | 侃侃 | 理直气壮 | 惶惶 | 惊恐不安 | 汲汲 | 急切追求 | 戚戚 | 忧愁 |
欣欣 | 高兴 | 默默 | 不说话 | 姗姗 | 迟缓的样子 | 涓涓 | 细水慢流 | 皎皎 | 洁白明亮 |
灼灼 | 光亮 | 亭亭 | 高耸直立 | 袅袅 | 摇曳的样子 | 郁郁 | 茂盛的样子 | 茫茫 | 广阔无边 |
遥遥 | 遥远 | 纷纷 | 众多杂乱 | 济济 | 众多 | 泱泱 | 气度宏大 | 赫赫 | 显著盛大 |
明明 | 清清楚楚 | 惴惴 | 忧惧不安 | 盈盈 | 水清澈貌 | 耿耿 | 心有所思 | 悠悠 | 长久;渺远 |
词语细讲,深入理解
想要真正掌握文言文,光记住上面的表格还不够,更要理解每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,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。
之:这个词简直是文言文中的“万金油”,作代词时,可以指代人、事、物,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。比如“吾欲之南海”,这里的“之”是动词,表示“去、往”。作助词时,最常见的就是“的”,例如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”,这句话里的“之”连接定语和中心语。
其:通常作代词,指代第三人称,需要注意的是“其”有时也作语气副词,表示揣测、反问等语气,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。比如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”,这里的两个“其”表示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难道”。
而: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连词,可以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承、递进等多种关系,灵活运用“而”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流畅。例如“温故而知新”,表示顺承关系,翻译为“而且”。“博学而笃志”,表并列关系,翻译为“又”。
以:这个词用法非常多,作介词时可以表示“用、拿、把”,例如“以石投水”。也可以表示“因为、由于”,例如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作连词时,可以表示目的关系,相当于“来、以便”,例如“以告先帝之灵”。
于:表示处所、时间、对象、比较等多种关系。例如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表示处所。 “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”,表示比较。
焉:这是一个兼词,相当于“于此”、“于之”,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。有时也作句末语气词,表示疑问、反问等语气,比如“夫子焉不学”,表示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哪里”。
乎:主要作句末语气词,表示疑问、反问、感叹等语气,需要结合语境理解。例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表示疑问语气,相当于“吗”。
也:通常作句末语气词,表示判断、肯定、解释等语气。
者:常常放在名词或动词短语后面,构成名词性短语,表示“……的人”、“……的事”、“……的东西”等等。
乃:可以作副词,表示“于是、就、才、竟然”等,也可以作代词,表示“你的”。
若:如果,像。例: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。(《陈涉世家》)
为:是;做。例: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(《鸿门宴》)
因:因此;凭借。例: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(《过秦论》)
则:那么;就。例: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(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
遂:于是;就。例: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,遂以戍边。(《陈涉世家》)
掌握词语,提升阅读体验
学习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,更要注重理解和运用。在阅读过程中,遇到不认识的词语,要及时查阅资料,弄清楚它的含义和用法。同时,也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,灵活理解,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。
很多文言词语至今仍在使用,只是用法有所不同。例如“故”现在表示“原因”,而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“老朋友”。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。
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耐心和毅力。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,大家一定能掌握文言文的精髓,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加油!
本内容由语文老师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jesmm.com/t/153590/